《河北日報》報道我校畢業生徐亞茹以青春力量助燃鄉村振興的事跡
近日,《河北日報》以《青春力量助燃鄉村振興》為題,報道了我校中醫系畢業生徐亞茹助燃鄉村振興的事跡。
徐亞茹,我校中醫系2016級中醫1班學生,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優異,表現良好,加入了中國共產黨,曾榮獲河北省“雙創雙服”冀青之星、“河北省優秀紅十字志愿者”“河北省優秀畢業生”等榮譽稱號十余項,2019年7月畢業后返回家鄉張家口市張北縣德勝村,現任德勝村黨支部委員、張北德勝中和瑞科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,參與德勝村產業建設工作。她利用大學所學,一邊種植中草藥,發展藥膳文化和康養產業,一邊運用網絡力量,搭建新媒體平臺,開通抖音號,講德勝故事,傳德勝經驗,播德勝文化,為家鄉發展貢獻青春力量。
全文報道如下:
德勝村返鄉青年徐亞茹
青春力量助燃鄉村振興
河北日報記者 郝東偉
《河北日報》(2022年6月1日 第5版)
“各就各位,三、二、一,開播!”
“直播間的朋友們,今天推薦的開口笑是壩上典型的食品,嚼在嘴里,甜在心里……”
5月18日晚,德勝村黨支部委員徐亞茹客串了一把帶貨主播。她面對直播鏡頭,和另一位主播大聲地向直播間觀眾介紹張北壩上特色農產品,直播間內氣氛熱烈,回帖不斷。
2019年大學中醫專業畢業后,徐亞茹在石家莊市一家醫院實習。2020年4月,她告別朋友同學,毅然返回了家鄉德勝村。去年,她當選德勝村新一屆黨支部委員,加入了村“兩委”班子。
“讀了十幾年書,好不容易走到大城市了,這下又一頭扎回農村了,咋想的?”面對有些親戚和鄰居的詢問,徐亞茹總是笑笑沒應答,她當然知道為什么,這其中原委還得從5年前的那天說起。
2017年1月24日,習近平總書記踏著皚皚白雪來到德勝村。就在徐亞茹父親徐海成的家里,總書記與村民們一起算柴米油鹽的小日子,一起商討脫貧攻堅的大計。
(2017年1月24日,習近平在河北張家口張北縣小二臺鎮德勝村徐亞茹家,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談)
“總書記來家里的情景,我一輩子也忘不了。”徐亞茹說,總書記親切地跟大家嘮家常,對鄉親們的生活格外關心。
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,德勝村脫貧攻堅干起來!近年來,在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幫扶下,德勝村因地制宜發展馬鈴薯育種、光伏發電和民宿旅游等產業,農業強了,農民富了,村容村貌、村民生活發生了“質變”。這一切,徐亞茹都看在了眼里。
漫步村中,白墻灰瓦、風景如畫,140套二層小洋樓拔地而起,建于20世紀80年代前后的舊坯房成為歷史;整齊寬闊的柏油路和水泥路,也讓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腳泥”的窘境成為記憶……
脫了貧的德勝村將目光瞄向鄉村振興。村里與旅游公司合作,在村子周邊建了40套民宿,打造精品民宿,吸引游客入住,同時發展康養產業。
“一開始并沒有下定決心,也想去外面的大城市闖一闖。”得知村里規劃發展康養產業,配套中草藥種植后,徐亞茹動心了。
“總書記親自為鄉親們致富奔小康出主意想辦法,讓我備受鼓舞,就想著通過自己的奮斗,為家鄉貢獻一份力量。”學中醫的徐亞茹有了種中草藥的想法,于是她下定決心回鄉發展?;卮?個月,先后試種了黃芪、紅花、桔梗等中草藥材。
徐亞茹說,回鄉發展并不是一時腦熱,促使自己重新認識家鄉、規劃個人職業的,主要是德勝村的點滴變化。過去農忙完,白天樹下一堆人嘮嗑,晚上聚在一起打牌。如今村民們參加種植培訓課、跳廣場舞……比錢包鼓起、物質豐富更可貴的,是父老鄉親們越干越有奔頭的精氣神。
鄉村振興,人才是關鍵。徐亞茹回到村里,一邊種植中草藥,發展藥膳文化和康養產業,一邊運用網絡力量,搭建新媒體平臺,開通抖音號,講德勝故事,傳德勝經驗,播德勝文化,事雖繁雜,卻樂在其中。
近年來,德勝村通過積極打造和優化創業、就業環境,為人才搭建干事創業的平臺,吸引更多的外出務工人員和大學生返鄉創業就業,并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,把群眾的積極性充分調動了起來。
農民富、農業強、農村美,翻天覆地的變化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,尤其是大學生愿意回到家鄉,回到德勝村。粗略估算,如今和徐亞茹一樣回村的年輕人已經有七八個。
“這些年村里通了柏油路,來旅游的多了,種起馬鈴薯,辦起民宿,還評上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……”徐亞茹堅信自己的選擇,“鄉村振興需要一批有情懷、有抱負、有才華的青年接續奮斗,我們盼著總書記再來德勝村,看看我們美麗鄉村的新變化。”
徐亞茹寄語學弟學妹
親愛的學弟學妹們,船帆已揚,你是否已經確定好了新的航向?每個人的十八歲都精彩絢麗帶著閃耀的光芒,懵懂的年紀懷揣著遠大的理想。三年時間,付出的是青春,收獲的是豐厚的知識和走向社會的力量。理想可以讓我們在大城市披荊斬棘,也可以讓我們在家鄉開荒破土譜寫新的篇章。家鄉的沃土,更需要年輕的力量。